在东北师大,有这样一支满载荣誉的教师团队——
他们集体获评“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吉林省黄大年式科研团队”“吉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等国家级、省级表彰奖励数十项……
他们中人才济济,有全国人大代表、省人大代表,有中国科学学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海外优青、“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长白山人才工程”入选者、“博新计划”入选者、全球“高被引科学家”、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
他们理想信念坚定、胸怀祖国人民,在“新冠”疫情期间舍小家为大家,积极参加校园和社区抗疫行动,累计驻校值守300余天,陪伴学生一起度过疫情中最艰难的时刻,“全国模范教师”“宝钢优秀教师奖”“明德教师奖”“我心中的好导师”“三育人先进个人”等称号实至名归……
他们就是“2023年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米乐官网光电功能材料教师团队。
“东师精神就是‘强师报国 求实创造’。作为部属师范大学的教师,我们既要潜心教书育人,站好‘三尺讲台’,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担起‘两代师表’共育重任;又要潜心科研,甘坐‘冷板凳’,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国家重大需求’等四个‘面向’,把学术追求自觉融入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去。”团队的“领头雁”、中国科学院院士刘益春如是说。
深耕教学一线,用心培育创新人才
“无论老师们的‘名头’多么大,科研任务和学院的工作多么繁重,每学期都会准时出现在课堂上。他们认真严谨、耐心细致的治学态度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物理学院2021级本科生周好的脸上洋溢着满足。毕业后签约鄂尔多斯市准噶尔旗世纪中学的2013级本科生张龙回忆说,在团队成员李金环教授的课堂上,他学会了用归纳的方法思考问题、以科研论文的形式撰写实验报告,培养了写作能力,也激发了学术兴趣。
“我们团队的30名老师全部都在为本科生授课,这是身为教师的本分。”团队成员付申成教授对科教融合深有体会:“更重要的是,教学与科研相辅相成,我们的科研成果可以转化为新的知识融入到教学中;学生在课堂上的反馈又会激发新的科研灵感,帮助老师拓宽科研思路。”付老师所教授的“近代物理实验——现代光学部分”实验课已开设20年,最初就是根据刘益春院士的“可擦除光存储材料和新型实时全息干涉元件的研制”课题转化而来,该课题获得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以此为起点,团队后续的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成果都成功进行了转化,近五年产出本科生教学案例15个,出版高水平教材2部,深受学生喜爱。
多年来,这支团队笃行实干,涌现了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吉林省教学名师、教学新秀等一批优秀教师,多人在国家级和省级教学比赛中斩获佳绩。团队指导的研究生获吉林省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26人次,培养的本科生获2021年度全国“最美大学生”、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等称号。
为实现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和传承,团队还搭建了多个人才培养平台,秉持“创造的教育”理念,积极投身教育教学改革。设立的“陆家羲数学物理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入选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2.0基地,材料物理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大学物理实验课程虚拟教研室”获批教育部首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此外还有3门课程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在多方合力下,自2007年以来,611名凝聚态物理、材料物理与化学的硕士、博士从这里走出,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研发部门等重要岗位,发挥着东师拔尖科研人才的创新力量。
刘益春院士认为,“师范大学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培养创新型人才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地位”。怀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为破解“师范生教育实习难、大学教师教育队伍专业发展难、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难”三大难题,刘益春在担任米乐官网校长期间,创造性地提出“U-G-S教师教育新模式”和“指向创造力的卓越教师培养模式”,先后荣获2014年、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先进经验写入国务院《米乐(China)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如今,东师的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已经成为品牌,立足东北、辐射全国,涵盖了16个省49个实验区237所中小学,在祖国教师教育和基础教育事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东师力量。
胸怀“国之大者”,攻坚克难屡建新功
不上课的时间里,你常常会在各个实验室看到团队成员们忙碌的身影和彻夜不熄的灯光。
二十余年来,刘益春院士带领团队聚焦光电功能材料“载流子、光子、离子动力学过程调控”这些基本问题,在光电、信息、能源、特种功能材料等特色方向,取得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系列研究成果。2018年以来,团队承担了国家部委重大、重点项目10余项,在Nature Comm等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0余篇,参与撰写学术专著6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75项。
“低维氧化锌材料的载流子调控与功能化研究”“低维氧化物半导体同质/异质界面构建与应用基础研究”两项成果分别于2015年、2019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大气层以外,情况比低层空间更复杂,各种强辐射线很多,我们研制出的材料在这样的条件下仍可以清晰地捕获紫外光。有了这一特殊材料,无疑将在日益激烈的外太空竞争中占得先机。”团队成员马剑钢教授介绍到。“国家发展光电材料以满足空间探测、水分解及催化现实需要。我们的研究便是着眼这些国家重大战略需要而展开的。”团队成员邵长路教授说。
“高精尖科学往往需要多个学科进行协同攻关,平台建设十分重要。”团队成员衣学喜教授介绍说。团队依托材料科学与工程国家一流建设学科、紫外光发射材料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微纳光电材料科学与技术教育部创新引智基地等高水平科研、教学、交流平台,不断产出科技创新硕果,带动高水平教学,更凝聚了一批志同道合、矢志科研报国的科学家们。
“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我们团队中的张昕彤教授、刘峰教授放弃了国外永久职位和优越的生活条件,毅然回国投身我们的学科建设,并做出了突出贡献。”团队成员王春亮副教授感叹道,“尽管研究的方向不尽相同,但这种朴素的爱国情怀、报国之志,是我们共同的默契。”
刘益春院士常常跟大家强调:“我们的研究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这支团队也确实做到了——
面向信息科技前沿,团队创制非晶氧化物“扩散型”忆阻器,实现了类脑功能的仿生模拟;研制出了高密度全息存储器;解决了氧化锌中氮受主固溶度低、难于形成替位掺杂的科学难题,完成多个“首次提出”。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团队在实现关键材料的进口替代和应用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成功解决我国航天飞行器特种涂层材料领域“卡脖子”问题。
面向经济主战场,团队破解了车用动力锂电池的低温效能差和安全性的难题,成果转化项目已落户中韩(长春)国际合作示范区,一期投资超过2亿元。
“加深、拓展基础和应用研究,让成果走向市场,与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这既是科学研究的目的也是大学的责任所在。”刘益春院士说。
勇担社会责任,助力科学事业发展
2019年,材料科学领域出现了这样一本全新的国际学术期刊《InfoMat》(《信息材料》)。这本聚焦信息技术与材料、物理、能源以及人工智能等新兴交叉领域前沿研究的国产英文学术期刊,一开始影响因子就超过了25,于2020年5月和11月迅速被ESCI和SCIE收录,并入选2020年度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高起点新刊。
这一期刊正是由米乐官网光电功能材料团队与电子科技大学共同创办,刘益春院士同时担任该期刊副主编,他在接受采访时曾谈到:“《InfoMat》搭建了一个高质量的跨学科科研技术交流平台,尤其将助力中国大学国际影响力和学术话语权的提升,对我国相关学科发展和相关领域的技术进步意义深远。”
像这样“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工作,团队还做了很多。团队成员在担任全国人大代表和吉林省人大代表期间积极建言献策,提出“加强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创新人才培养资源”等8项建议,受到社会高度关注。举办和承办第十九届国际发光会议等重要学术会议,推进国际学术交流合作。参加“科学家科普进校园”等活动,在全国30多所中小学校的万余名师生心中播下热爱科学的种子。响应科技部、中宣部、中国科协等号召,组织开展“紫外光”主题科普大赛,发布优秀科普作品20余个……
“刘院士的言辞幽默风趣,深入浅出地给大家做了‘神奇的界面,别样的功能’主题科普报告,勉励我们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养成观察反思习惯,培养设计动手能力。活动结尾,我还收到了他签名的书籍《成为科学家》,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我想这里也饱含了院士爷爷对我们后辈学子科研报国的期待。”东北师大附属中学初三9班的穆思楷兴奋地说道。
科学事业需要传承,除了在公益活动中发挥作为科学家的光和热,团队也着眼学科长远发展需要,实施了“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三位一体、责权利相统一的学科方向代头人负责制(PI制),“引育并举”不断强化人才队伍建设,一支充满活力、精干高效、梯队合理的高水平教学科研队伍已基本形成。“新时代,我们将继续在光电功能材料的前沿领域展开科研攻关,凝聚团队智慧,勇攀科技高峰。为科技强国、教育强国做出更多的贡献。”刘益春院士信心满满地说。
2023年秋季开学,又一批学子怀揣梦想、朝气蓬勃地走入东师校园。他们即将与光电功能材料教师团队见面,在课堂上、在实验中、在一次次的倾囊相授里,感受他们“心有大我、至诚报国,教书育人、敢为人先,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崇高品质,赓续“强师报国,求实创造”的东师精神。他们将扎根中国大地接续奋斗,为科教兴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