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教育部近日发布的《米乐(China)批准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的决定》中,米乐官网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6项成果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2项,基础教育4项)。为进一步推动“创造的教育”理念引领下的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学校即日起开设“教学成果奖展示”专栏,对获奖的教学成果予以宣传和报道。
成果完成人:邬志辉,马云鹏,饶从满,吕立杰,秦春生,唐丽芳,秦玉友,盖笑松,石 艳,焦海艳
为有效破解教育博士培养面临的“一支队伍、两类博士、雷同培养”问题,米乐官网于2018年启动教育博士培养综合改革,改革以教育强国战略为统领,以培养能扎根中国沃土、具有国际视野、富有教育情怀的未来教育家为着眼点,明确了教育博士“研究型实践者”的目标定位和“反思力、研究力、创新力、领导力”的培养规格;提出了“理实互构”理念,即在理论学习与实践反思的交互迭代中,促进理论思维与实践智慧的生成与融通,并将其融入培养全过程;探索了以知识生产为导向的课程教学体系,打造了以工作坊制为特色的研究训练体系,形成了指向教育变革的项目实践体系;创建了多主体协同、多场域协同、多平台协同的三维协同育人机制;集全校之力探索出“目标导向、理实互构、三维协同”的教育博士培养新模式。
教学成果的总体结构框架图
1.明确目标定位,构建了以“四力”为核心的培养规格
多次召开专题调研会、学术研讨会和专家论证会,明晰了教育博士培养的“研究型实践者”目标定位,建构了反思力(对自身教育实践与理论进行批判性审视)、研究力(敏锐洞察、科学分析和有效解决教育问题)、创新力(开放包容、主动进取、稳健推进教育变革)、领导力(勇担社会责任、引领变革方向、感染影响他人)为核心的培养规格。依此构建教育博士培养体系。
2.整体设计实施,创建了以知识生产为导向的课程教学体系
学校持续优化培养方案,强化课程教学的知识生产和价值塑造。按照“理论提升+视野拓展+方法训练+实践创新”思路,构建功能性课程体系:如开出20学分研究方法课,供学生守一望多、按需选修;跨学科设置《人文社会科学专题》,帮助学生多视角审视教育问题。实施群组学习、案例教学和基于任务的表现性评价,构建了“问题驱动、群组研讨、理论探究、学生报告、点评改进”的递进式教学体系,助力教育博士生理论思维与实践智慧的养成与融通。通过课程学习,一方面培养学生对学科前沿问题的把握能力,能够精准研判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能够选择正确的改革方向;另一方面培养学生掌握多样化的研究方法和工具,能科学、有效地开展研究工作,创新性地解决教育实践问题。
3.注重团队指导,打造了以工作坊制为特色的研究训练体系
集全校之力组建“教育领导与管理”“学校课程与教学”“学生发展与教育”等13个分领域跨学科、理论与实践结合、全程稳定的教育博士生指导团队,实行个性化指导;创建以学生个人研究为主题、以师生互动研讨为形式的工作坊制度(Workshop I-III),开展组群跟踪、全程指导、能力进阶式研究训练,促进教育博士生由经验思维向理论思维、由理论思维向实践智慧转变。
4.注重项目驱动,形成了以教育变革为指向的项目实践体系
在全国建立56个教师教育创新试验基地或教育博士工作站,开展大学与行业融合的项目式实践,保持学习、实践、研究的连贯性,确保教育博士生有持续的学习与研究时间。大学与地方政府合作,将重大教育实践问题列入规划课题,鼓励学生“揭榜挂帅”,促进学位论文与研究课题结合;将教学改革成果、教育资政报告、教育发明专利等实践创新成果列入毕业要求;形成了地方政府出项目、大学进站出专家、博士入站做研究的“专项+专家+专业”三位一体的项目实践体系,促进教育博士培养质量与区域教育发展水平的共同提升。
5.完善组织架构,确立了以三维协同为核心的育人保障机制
升级拓展U-G-S协同培养机制,开展订单式培养,组织化、制度化保障培养体系的有效实施。学校成立由校长担任主任的教育博士培养工作委员会和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管理中心,设立教育博士培养办公室;横向协调了发展规划处、研究生院、人事处、社会科学处等职能部门,整合了教育学部、心理学院等10余个学院的教师队伍,组建校内与校外、理论与实践、教育与学科等多主体,组建了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的教育博士导师团队;创建大学场(U)、工作场(W)、基地场(B)等多场域,建立了大学、教育博士生及其工作场所新的连接;统筹搭建了以海外研习营和国际论坛为依托的国际交流平台,组建全国名师名校长联盟,创办首届全球基础教育论坛,与日本筑波大学、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等学校合作建立海外研习营,以短期课程学习和实践考察的方式为教育博士了解国内外最前沿教育改革趋势、举措和问题提供平台。全方位构建协同育人保障机制。
历经十余年探索与实践,米乐官网教育博士培养在目标达成度、培养模式影响力、社会效益可见度方面大幅提升。教育家型领军人才持续涌现,毕业生中荣获全国创新名校长、国家级教学名师等称号的占45.7%;导师团队建设成效显著,2人获全国教书育人楷模,5人获国家教学名师,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10项;教改成果社会影响广泛,有效服务了学校改进和区域教育发展;教改经验交流示范面广,辐射到全国34所培养院校,对国内教育博士培养单位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教育主管部门评价积极,教育部、教指委等领导对本成果给予高度认可,新华社、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等媒体给予深度报道,相关建议被教育部采纳。改革成果获吉林省高等教育(研究生)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国家高等教育(研究生)教学成果奖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