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线上教学活动,创新教学模式,服务教师教学发展,提升线上教学质量,发挥区域辐射与引领作用,教师教育研究院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推出“‘疫’线教学·精彩‘e’课”系列活动。本期带来第八讲——基于协同新理念,构筑实践共同体。本次活动主讲人为外国语学院教师刘丽艳。
基于协同新理念,构筑实践共同体
为促进外语教学理论与中学英语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主讲教师吸引优秀中学英语教师与大学教师组成授课团队,实施协同教学;为发挥团队的协作力量,主讲教师组织学生建立线下教学实践共同体,共同磨课。突显团队协作、同伴互动等核心价值观在疫情防控期间的重要意义,是本学期《英语微格教学》的主要特色。如何发挥线上教学的优势,促使线上线下深度融合,更好地实施协作教学、发挥学生教学实践共同体的功能,突显课程思政的特殊意义是本门课程教学思考的焦点。
一、课程基本信息
主讲教师:刘丽艳
课程名称:英语微格教学
课程类型:教师教育必修课
开课年级:本科三年级
面向专业:英语
二、重点内容展示
(一)教学理念
1.线上教学:突显协作性。在协作教学中,大学教师侧重帮助师范生内化大学学科知识,形成语言和文化视域下的英语教学理解;帮助师范生转化大学学科知识,正确理解中学英语课程的理念、标准和内容。中学教师助力师范生外化大学学科知识,关注对所教授的中学生认知水平的理解,以及如何基于中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有效课堂教学活动。
2.学习内容:具有思想性、匹配性。学生微课使用人教版初高中英语新教材,选用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大四实习时授课内容大体相配。结合学生微课教学主题和内容,以布鲁姆的教育认知目标为理论框架,基于英语教学活动观,设计“认知理解-实践应用-迁移创新”有梯度、有深度、有弹性的课堂教学活动;深入挖掘初高中英语教材文本中的课程思政元素,通过探讨如何设计具有思政触点的教学活动,提升责任担当、团队协作精神及奉献的价值认同,把思政元素润物细无声地融入教学活动设计中,实现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领。
3.学习过程:建立线下教学实践共同体。以寝室为单位,由学生自愿组成线下实践共同体,同伴们通过团队协作进行学习与实践。在共同体内,同伴之间通过互动保持适当张力,促使所有学习者实现其对价值引领和知识意义的建构。共同体既是备课研讨共同体、课上发言共同体,更是疫情期间心理焦虑时相互安慰、鼓励的共同体。共同体通过课下面对面研磨教学内容、教学设计、课前试讲、录课、课后反思等方式提升对教学的理解与合作沟通的能力。课前磨课中彼此设计思想的碰撞,试讲中的互相鼓励和真知灼见,录制微课前的头型设计、妆容修正、着装挑选和录课时的积极配合都是以爱克疫的温暖体现。
4.学习评价:关注过程性性价,实现教、学、评一体化。线上教学中更强调同伴互评、自我反思性评价的重要性。反思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活动的设计、作为语言教师的语言表达等,是师范生教学能力发展的内在驱动力。让学生明晰课程学习目标、评价方法和标准,在关注学生个体成长与发展的同时,关注其对学习伙伴、乃至整个实践共同体的成长与发展产生的影响,尤其是面对疫情,实践共同体在磨课过程中的配合、互相关爱,并据此进一步考量、评定这些影响的意义。
(二)教学模式
疫情期间,本着课前、课中、课后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优化课前课后的实践共同体、教师协作体的作用,实现思想价值引领、学科知识转化和教学能力发展。
课前:学生根据选定的教学内容设计教案,依托实践共同体开展说课、试讲,小组同伴点评,修改教学方案,小组内再试讲等活动;上课前一天提交教学视频、教案到班级微信群;其他同学观看后,进行小组讨论、点评。
课中:大学教师和中学教师协同上课,以问题为驱动,引领学生对微课进行分析,关注如何挖掘文本中的思政触点。
课后:授课学生根据教师反馈和同伴点评在实践共同体内进行研讨,根据研讨修改教学方案和课件,撰写教学反思日志,并在规定时间内提交修改前后的教案、课件和反思日志。
三、教学效果
目前,《英语微格教学》课程已经形成了由一位大学教师和四位优秀的中学教师组成的协作教学团队,建立了较为丰富完整的学生教学案例库,积累了丰富的教案、教学视频、教学反思日志等线上教学资源。通过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协作教学,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
学生们认为,通过协同教学及实践共同体的合作学习模式,可从不同视角去思考中学课堂教学;通过课上的教师引领、问题驱动的微课分析,对课标、教材和活动设计有了深刻的领悟,尤其在文本解读、教学活动设计方面收获颇丰;实践共同体的研讨、磨课、试讲、反思促进了同伴间的基于学科理解的深度交流。
从经验态教学向科学态教学的转变是参与教学的中学教师获得的专业成长,同时,将师范生的微课和大学教师的点评做成一线教师学习的材料,在公众号推送,鼓励职后教师和职前教师共同学习、成长。大学教师则更好地领悟到如何把外语教学理论解读得更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