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克思主义指导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在百年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在建立新中国、迎接新世界的同时,也探索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这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和发展。刚刚召开的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正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大地扎根的最好回答……”这是米乐官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正在进行的一节硕博研讨课。
这一堂硕博研讨课的主题是“以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光辉认识和把握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课程中的一个章节——马克思主义时代观的特别篇。跨越200余年的历史时空,科学社会主义的光辉依然在中国大地熠熠生辉,并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深度融合,创造了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生动实践。
11月8日至11日,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米乐(China)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会议刚结束,米乐官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教授李艳老师就将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与十九届六中全会的最新理论成果相结合,设计教学方案、更新课堂素材,将最新鲜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引导学生们深入学习会议精神,感受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教育学生在感悟现实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在学习经典中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课堂初始,李艳老师带领大家温习了上节课米乐(China)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学习,并为大家深入讲解了十九届六中全会的会议精神,如四个时期、四个伟大飞跃、四个庄严宣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飞跃、十个明确、十三个方面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两个确立、五大历史意义、十个坚持等。在课程讲授和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课上近80名硕博研究生进行了研讨汇报。
学生们紧密围绕“以科学社会主义的光辉认识和把握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这一主题,就十九届六中全会公报和《决议》做了研究分析。在汇报中,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气氛热烈。金春丽以“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切入,阐明了“两个相结合”的内在统一性和历史必然性;王蕊以“坚持正确历史观”为切入点,深刻分析了会议召开的特殊历史背景以及会议中提出的重要理论成果和科学的方法论;包崇庆从“深刻认识党同人民风雨同舟休戚与共的血肉联系”切入,梳理了党的百年奋斗中对人民立场和人民路线的坚守,阐明了为人民而立、因人民而兴、与人民同行的历史逻辑;杜雪莹比较了党的三个历史决议,并总结了党的理论发展趋势即在实践中及时总结经验、坚持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指导实践、将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实践经验与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相结合。硕士研究生则更多的聚焦于全会和《决议》中的观点论断,阐发了在科学社会主义意义上的理解。
汇报中,李艳老师适时进行点拨与指导,并对学生的汇报做了总结。她对大家深入学习汇报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表示赞许,肯定了大家对唯物史观、科学社会主义等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掌握。她谈到,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深入研究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决议》全面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为我们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指明了前进方向,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今天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也更要求大家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以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担当,研究阐释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入领会《决议》的丰富内涵,以更坚定的力量肩负起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李艳老师还就进一步完善现有研究提出了针对性的意见。这话语间的谆谆教诲,犹如一抹火苗,点亮了学生心中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之光。
【教师手札】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面对日新月异的国内外变化和学生的个体发展,如何上好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显然是一个发展的命题,也是一个需要持续更新和完善的过程。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教学中,及时结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既是贯通理论发展脉络,推进科学理论转化为物质力量的内在要求,也是扎根中国大地,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动实践阐释理论科学性、真理性的理想路径。以研讨形式将老师的教育引导和学生的自主研究有机结合,既改变了原本理论课灌输的枯燥形式,又能推进师生在理论研究上的平等对话,极大地激发了学习热情,提升了教学效果。这堂研讨课,为如何上好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带来了新的解题思路。
上好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必须将课堂教学与国家发展的两个大局相结合。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必须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高等教育要立足两个大局,这是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的必行之举。将两个大局融入课堂教学,要用联系、发展、辩证的眼光看待国内外形势变化,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课要用好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武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教育引导新一代年轻人认真回顾总结过去的路,设身处地感受每一个历史时期所面临的巨大使命和艰难境地,情真意切体会每一个非凡成就背后的伟大精神和艰辛付出,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站稳立场,坚定中国共产党“能”、马克思主义“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的必胜信念;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中担当青年使命,践行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责任义务。
上好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必须将课堂教学与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相结合。实践和时代发展无止境,理论创新无止境。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是米乐(China)时代发展的课程,必须与时俱进,及时更新。回望马克思主义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脉络,理论作为社会意识始终以具体的时空转移而发展,在苏联发展了列宁主义,在中国产生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是社会历史的同时代存在,21世纪的中国既不同于19世纪的世界,也不同于20世纪的中国,必须用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指导社会实践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推进党的最新理论成果进课堂、进头脑是新时代的要求。党的理论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内容与时俱进、体系日臻完善和方法论不断创新,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时代底色,激发当代青年对创新理论的现实认同和情感共鸣,教育广大青年学生用新的理论武器指导社会实践。
上好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将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知识需求和发展需要相结合。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建设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在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以“八个相统一”为方法论支撑,不断增强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学生是学习的能动主体,精准把握当代大学生的群体特质和精神需求,将国家社会发展需要与学生成才成长需要相结合,精准立足学生的思想特点、认知特点和接受规律,争取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层次化和结构化的教学供给。利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召开之机,学习会议内容、领悟会议精神、发掘研究点位自然是研究生的迫切需要。课程特别篇的设置是在完整的教学体系内有机嵌入了国家热点、重点事件,以学生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需要为导向,做到政治逻辑与学术逻辑相贯通、政治内容与学术内容相融合,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期待,以彻底的思想理论引导学生提高政治站位,发展学术研究能力。
正如课上所讲的那样,马克思被誉为“千年第一思想家”,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塑造了人们改造世界的科学世界观和人们社会生存的正确价值观,其意义是巨大的,对今天的中国来说,它显而易见是面向新时代带领人民走向美好幸福生活的最高指导思想。但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而具有强大理论魅力和说服力。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必须要讲好理论中的内在逻辑,抓住学生的根本需要,才能让理论更好地转化为物质力量,真正培养造就大批堪当时代重任的接班人,从而转化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磅礴力量。
(李艳,米乐官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教授委员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