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时期,特别的爱。自学校进入静态管理以来,有一群人始终陪伴在我们身边,不辞辛苦地付出、忙碌着,他们就是学生眼中无所不能的“导员”。
发扬浩然“政”气,笑迎春光“政”好
面对新冠疫情的突然来袭,政法学院2018级本科生辅导员周帅脚步坚定,迎春而行,书写了一段东师抗疫的动人故事。他是一名参与者,参与着“春云雨露”的创造。剃成平头,搬运物资,送餐到寝,坚定决心。他以实际行动为校园疫情防控保驾护航,以朴实的“平头大白”身份荣登新华社抗疫人物专刊。他是一名记录者,记录着“春风吹碧”的美好。他用相机为同学们搭建着感知校园故事的“窗”:搬运物资的老师、满头大汗的食堂阿姨、抽空小憩的后勤人员、随叫随到的保卫车辆、畅通无阻的就医通道……他将这温暖的一幕幕连缀成众志成城的长卷,推出7期东师“抗疫日记”纪录片,真实展现了一线教师职工的工作情况与学生静态管理的日常状态。他是一名讲述者,讲述着“冬尽春回”的信念。集结学院力量,设计制作《战“疫”思政课》系列专题片,借镜头见证担当,用视频搭建桥梁,呼唤学生的责任与担当,畅通了学生与教师的沟通桥梁。系列视频被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网、学习强国、《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等媒体相继转载。
细微之处见精神,绵绵细语久久为功
当得知自己成为学生宿舍临时党支部副书记那一刻,外国语学院本部2021级本科生辅导员吕卓玲头发上的泡沫还没有冲干净。“除了自己的学生之外,我瞬间多了830余名需要守护的学生,学生们会有怎样的需求?我又该如何做好他们的保障工作?”这是吕卓玲得知自己被任命为学生二舍临时党支部副书记时的场景和心理活动。虽然内心很紧张,但她始终坚定着一个信念,那就是“努力让学生在静态管理期间吃好睡好学习好,快快乐乐没烦恼!一定努力做好学生们的服务工作!”
在二舍临时党支部成员的眼里,吕卓玲老师总是忙忙碌碌,从开始成为支部副书记的那天起就没看她闲过。她总是一大早背着电脑进入值班室,晚上总要等到亲手分配完第二天的早餐才放心离开,只要同学们需要的地方她都会亲力亲为。“你稍等哈,我来给你解决!”这是她常在支部说的话。
除了“学生二舍临时党支部副书记”这个身份外,吕卓玲还是外国语学院2021级181名学生的“大家长”。静态管理期间,年级学风建设、寝室文化建设、心理建设她都做得有声有色,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她的付出与奉献被同学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临危受命,奋勇出征,以求尽善尽美
成为学生宿舍的临时党支部副书记,对美术学院辅导员孙艺铭来说既是挑战,也是组织给予信任的无限荣光。成为一名“守护者”后,她时刻准备着为了学生的安全,担当使命,冲锋在前。
作为“楼长”,孙艺铭从对人华公寓有些陌生,靠地图导航才找到公寓位置,到平均每日步行3万多步,数次往返开展工作。但正是这每日的3万多步、10多公里,拉近了她与同学们的距离,让人华公寓成为了她另一个“家”,也成为了位置虽然最远,但“抗疫一直在线”的楼宇。保障好同学们学习、生活需求,关注着同学在疫情管理期间的思想状态、有序组织核酸检测、抗疫物资发放等等,这些日复一日上演的故事,是最平凡也是最生动的抗疫画面。
抗疫期间,孙艺铭的奶奶突发疾病离世,她无法陪伴奶奶走过生命的最后一程。面对这无法弥补的遗憾,她只能擦干眼泪,继续投入到秩序维护的工作中。她说:“逝者已逝,我更知生命可贵,还有更多的人等待我、需要我去守护。我会一直坚守在这里,期待桃花绽放,期待柳树萌发,期待春风吹过的这片充满爱与希望的热土,能够重归美好。疫散终有时,我们一起,翘首以待。”
坚定“物”实,勠“理”同心!
物理学院2019级硕士、博士研究生辅导员朱挽强守护着183位同学的健康,也完成了本科生《电工电子基础实验》、硕士生《智能信息处理技术》两门课程的教学。朱挽强的爱人是吉大一院的医生,日夜坚守在方舱医院抗疫一线。面对学院学工组的需要,他毫不犹豫,毅然和家里年迈的岳父岳母与10岁的孩子告别,“牺牲小家守护大家”,搬进办公室,担起不同的身份。他是运送早餐与药品的“搬运工”,是统计学生流调与核酸情况的“数据分析员”,是学生教育管理、看病审批的“联络员”,是关怀学生心理的“咨询师”。
疫情之下,守望相助。辅导员们给了我们最温暖的守护,在此向辛勤付出的老师们说一声:你们辛苦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