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一线课堂 | 聚焦考古热点 探索文明之光

发布时间:2022-04-20 供稿单位:教务处、历史文化学院、党委宣传部 撰稿:余静 网络编辑:文琦 浏览次数: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米乐官网迅速推进顶层设计,立即启动线上教学预案,实现了本科课程应开尽开。课堂稳则学生安。在这个特殊时期,米乐官网教师不断提高站位、潜心育人,充分借鉴和应用信息化教学改革成果,持续探索线上教学新模式,积累了丰富宝贵的教学经验和典型案例。为此,米乐官网微信公众平台与教务处合作推出“战‘疫’·一线课堂”栏目,为广大师生提供教学参考。本期为你带来教学案例——聚焦考古热点 探索文明之光。本堂课的授课老师是历史文化学院余静副教授。

一、课程信息

课程名称:东北考古问题研究

课程性质:专业系列课

授课年级:本科三年级

面向专业:历史学

二、课程方式

本课程选择“腾讯会议”在线直播,通过实时提问、互动交流等功能,能够较好地满足教学需求;同时利用微信群发布课件、参考书目、作业题目以及各种补充的学习材料(与课程相关的一些视频资料,如《探索发现》《考古中国》等)。

 

历史文化学院 余静副教授 在线授课

三、教学设计

本课程是面向历史学专业大三学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程,学生均有着《考古学概论》课程的学习基础,因此,本课程主要立足于东北考古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对其发现情况进行介绍,对其研究现状进行剖析,并据此渗透考古学理论、方法、实践。课程内容主要涉及新石器时代的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青铜时代的夏家店下层文化与夏家店上层文化,不同历史时期的夫余、高句丽等相关文化。通过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诠释东北地区的考古学材料,培养学生运用考古学知识去分析历史问题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本课程国内没有现成教材,目前主要以《东北古代民族·考古与疆域》为教学参考书,由于此书发行年代较早(1998年),近二十多年考古发现层出不穷,本书的很多材料已然过时,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古代民族部分参考本书,考古资料则结合最新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对内容进行更新。

四、教学案例:东北考古问题研究导论

教学内容:从考古发现看中华五千年文明;东北考古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作用;东北考古的空间范围及自然地理概况;东北考古概况及东北考古在中国考古学和狭义历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目标:一是通过导论部分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历史学专业的学生为何要学习考古学;二是理解为何中华文明有五千年历史,探讨中华文明起源的机制和要素,以及东北考古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地位和作用;三是了解东北考古研究的时空范围及东北考古的基本概况;四是通过对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认识,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准备:根据课件需要,搜集最新公布的照片和图片,充实PPT内容,提前将教学参考书及相关网络视频(《探索发现-再探良渚》)发到微信群,让学生提前了解和预习相关内容。

教学实施:采用以教师讲授为主,启发交流为辅的教学方式。采用提出问题→阐释过程→得出结论的方式,设置章节专题内容,最后围绕课程内容布置思考题来引导学生深入专题学习。如讲授为何中华文明有五千年历史这个问题,首先介绍最新的考古发现成果,在介绍的过程中启发学生一步步思考文明起源应该具备哪些条件,最后总结出文明起源的要素;在这个过程中,围绕着田野发掘中所采用的一些手段,渗透考古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围绕着线图,解释如何去读考古报告,以及考古学资料应该如何为历史学研究服务等问题。

每个专题结束之后,上传课件及课程相关资料,并通过线上答疑等方式,让学生巩固学习内容。

 

教师上传学习资源

四、教学效果

教师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对问题自主思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对考古学方法和理论的讲授,让历史学专业的学生树立考古学思维,能更有效地将考古学资料运用到历史学研究中;通过对中华文明进程的认识,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自信;通过线上教学与线上答疑相结合的方式,有助于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并随时对课堂教学进行持续改进。

五、学生评价:

老师授课严谨认真,线上教学期间老师总会提前调试上课软件,不耽误授课时间。课上老师带领大家温故知新,引导同学将所学知识与已有知识连接起来,循循善诱,鼓励同学们思考。上课节奏把握得当,讲解引人入胜。

——许孝慈(2019级历史学)

老师授课有条理,有重点;同时老师很擅长启发式的内容讲解,引导学生思考。图文结合的方式加之以活跃的课堂氛围,使得课堂进行得轻松顺利。

——杨婷莉(2019级历史学)

直播课上老师对各个知识点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并且积极与同学们互动,愿意倾听学生的想法与思考,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让网课也变得生动有趣。

——曲紫怡(2019级历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