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 | 胜利在望!但不要放松警惕!

发布时间:2022-05-09 供稿单位:学生处、学生心理发展指导中心、党委宣传部 网络编辑:文琦 浏览次数:

4月13日,长春实现社会面清零;

4月28日,长春逐步解除全市社会管控;

5月1日,长春市全域均为低风险区,长春行程卡摘“星”。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长春这座城市终于开始“重启”,我们的校园也渐渐加快了“复苏”的脚步。随着一个又一个好消息的传来,同学们的心态开始越来越积极,逐渐变得乐观。但在保持乐观的同时,我们也要切忌盲目乐观,万万不可放松警惕。

“学校几轮核酸都是阴性,我不戴口罩也没关系吧”“长春都已经解封了,订个外卖应该没事吧”“我们就住隔壁,串个寝而已肯定不会中招的”……在疫情控制不断向好的背景下,一些“危险想法”开始蠢蠢欲动。这些想法一旦付诸实践,不仅把自己置于潜在危险的境地,还会给整个疫情防控工作带来巨大的隐患。那么我们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危险想法”呢?心理学中将这种现象称为“乐观偏差”(optimistic bias)。

什么是乐观偏差?

乐观偏差又称为不切实际的乐观主义,是指我们在判断未来事件时,倾向于认为好事更垂青于自己,坏事更眷顾他人的一种期望偏差。疫情期间,我们有时可能会对自己的健康和抵抗力有着迷一般的自信,觉得自己很少生病,这次不会那么倒霉,因此便放松了警惕,不再为了避免危险而采取预防措施。

为什么会产生乐观偏差?

自我中心主义:自我中心主义是指个体在评价和判断事物时,会更多地关注自身的感受,以自我为中心,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思考解决问题。一方面,人们在进行判断时,往往会更加自动地提取那些容易被提取的信息,即与自我相关的信息,从而更易锚定自己的判断;另一方面,人们会出于自我防御而使用乐观偏差进行自我保护,从而降低遇到危险时产生的过度焦虑。比如在疫情初期,一些中老年群体对于新冠病毒的了解与其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脱离,但是他们又会对自己的阅历过度自信,就很容易形成一些不科学的个人判断,而对官方颁布的防控措施置若罔闻。

聚焦主义:聚焦主义是指个体全神贯注于一个特定的事件,而很少关注其他可能同时发生的事件的倾向。个体在对实际情况或某一事件进行判断时,通常会将注意资源集中于某些特定的细节,而不是整个事件的全部过程。例如,在疫情防控期间,政府往往会号召民众居家隔离、减少外出,但是有些人会觉得街上人少不拥堵很方便、街上没人不存在感染风险,因而忽视了此项措施的初衷是希望民众大力配合政府防控。除此之外,个体对于事件的聚焦还体现在不断寻求支持自身判断的证据,而不去注意和关注另一方面的证据。当个体坚持“我一定不会被感染”的信念时,往往就会下意识选择性忽视或遗忘那些风险性的信息,只会将更多的注意放在“当下很安全了”这类信息上,以此来佐证自己的判断。

如何克服乐观偏差?

居安思危克服偏差:无论是上述哪种原因导致的乐观偏差,说到底都是由于个体对于事件信息认知的不充分,只关注偏向于某一积极结果的信息,而忽视了其他方面信息。针对这一点,“居安思危”是一种不错的方法。例如,我们可以先设想“现阶段不戴口罩如果被感染了,会有哪些直接影响,会给学习和生活带来多少麻烦,是否会给周围的同学、老师带来危险”。当我们像这样提前设想一下时,先前乐观估计的影响就会被有效抑制,那么我们的认知资源就会集中在当下最需要的地方。

换位思考减少偏差:当我们意识到自己可能出现乐观偏差时,可以采用换位思考的方式,多想一想“如果是其他人想要这么做(比如不戴口罩),那么自己会怎么看待呢?”经过这样的思考,我们往往会意识到这种行为或想法的不妥之处,从而抑制消极影响。

“角色扮演”:当我们对“现在很安全”的观点相信程度很高时,可以寻找可以反对这个观点的证据,甚至进行角色扮演,去成为反对自己观点的那一方,设想自己的判断可能出错的原因,与自己做辩驳,这可以让我们做出更合理、更现实的判断。

有效沟通巧妙引导:疫情期间,同伴之间的相互鼓励、相互监督是必要的。在关心同学的同时,更要重视沟通的有效性。比如,如果有同学、朋友不想戴口罩,我们不要直接生硬地说:“你必须戴上口罩!”我们可以尽量采用理性、平和、尊重的语气,甚至增加一点幽默感来说服他们,也可以通过不经意间讨论一些相关的新闻报道,来增加说服的可信度,尽量减少由于乐观偏差带来的心理逆反,从而帮助他们做好个人防护。